特色

武汉24小时的白事一条龙服务

本中心提供24小时的白事一条龙服务。
本公司主要服务区域为武汉市硚口、汉江、江岸、汉阳、武昌、洪山等地区。服务宗旨:认真、务实、诚信、高效。本公司为您提供首问服务、个性化服务、诚信服务、亲情服务等多种殡葬服务。我们强化服务质量,不忘初心,致力于现代殡葬礼仪的策划与执行,多年来坚持对生命尊重的态度,实行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吗,是每一位用户的放心选择。
本公司周末节假日不休息,只需您一个电话,一切以您的需求为准则,致力于为您提供优质服务。

24小时的白事一条龙服务


服务项目:
安排殡仪馆火化事宜。寿衣、骨灰盒、花圈、设灵堂、脱穿衣、美容、冰棺,鲜花、雨棚、乐队、毛巾批发,租大客车等一切殡葬白事服务,为您解除一切丧事烦恼,且价格优惠,欢迎致电垂询! 
安葬种类: (专业一条龙服务,免费专车看墓,选墓)
1.环保葬(植树葬,草坪葬)
2.碑葬(双人墓,家族墓,艺术墓)
3.壁葬(寺院,祠堂)
4.专业江葬.
5.专业迁墓服务。 

24小时的白事一条龙服务


武汉陵园,墓地1、江夏方向
:龙泉山孝恩园
2、青山方向:白玉时光
3、武昌方向:石门峰、九峰花园、九峰寿安、烈士陵园、八叠山生命公园、流芳陵园
4、黄陂方向:长乐园、归元陵园
5、汉阳方向:玉笋山、千子星空独山
6、阳逻方向:九龙宫、万福净土您只需一个电话,其它都由我们来做,专业人做专业事

24小时的白事一条龙服务

老人去世后怎么穿寿衣?

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有哪些讲究?依照传统葬礼习俗,老人的寿衣叫“老衣裳”。老人去世后,子女为老人净身穿衣叫“小殓”。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有哪些讲究?

【穿寿衣的时间】

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为老人穿寿衣,重要的是选择穿衣时间。有些地区选择去世前穿,认为这个时段穿的寿衣,老人可以安心带走;有些地区选择去世后穿,认为这个时段穿寿衣,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尊敬。

那么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去世前穿好还是去世后穿好呢。依照传统习俗,老人的寿衣,要在状况不好,但还没断气的时候穿。如果家属忌讳生前给老人穿寿衣,也可以等去世后穿。值得提醒的是,老人去世后穿寿衣要把握好时间,最好能在老人去世后5小时内给穿上,切忌不能耽搁太长时间。

【穿寿衣的人选】

给老人穿衣时,建议一个人给穿、一个人在一旁帮忙。如果故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穿戴;如果故者为女性,应由由女儿和儿媳来穿戴,未婚单身儿女子嗣不易靠前,或是请家中其他长辈穿衣最佳。近几年有很多殡葬一条龙服务,家属也可以让专业人士帮忙给死者穿衣。

【穿寿衣的顺序】

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通常情况下,给老人穿寿衣的顺序应为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穿。有人为了图省事,会事先把寿衣一层层套好,然后一起给死者穿上,认为这样给死者穿寿衣效率会更高些。

后记:如果家属不知道或不了解老人去世寿衣怎么穿?可以选择时下流行的殡葬一条龙服务,这样既可以给逝者体面的葬礼,又可以让家属更省事、省心。

丧葬习俗——净身穿衣

依照传统习俗,给死者净身穿衣叫小殓,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徐州人的传统葬俗“小殓”。

老人(泛指)临终时,子女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擦洗、整容。开始净身前,直系亲属先打一盆清水,用白布帕给老人擦洗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既擦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也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因此净身在当地也叫“洗丧”。

讲究多的地区,清洗死者尸体用的水要买来,也称“买水”,意思是把“阳水”通过买来的方式变成“阴水”。后人给死者净身的目的有二,其一、用水洗去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生前犯的罪孽;其二、让死者的亡魂知道,净身不是给活人沐浴,而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先祖收容。

老人咽气前,子女要把寿衣(老衣裳)给穿上,一则人去世后不好穿衣服;二则说人死了再穿,就是死者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没衣服穿。老人的寿衣,多由女儿提前给准备好。有些地方要求寿衣要赶在闰年、闰月缝制,认为这样可以为老人增寿,也即图个吉利的意思。

赶制寿衣也是有讲究的,寿衣的颜色多为红、青、蓝三色,忌用黑色;寿衣的袖子要足够长忌讳袖短露手;寿衣件数要穿单不穿双,以避免凶事成双;寿衣的材料多用丝、棉、绸,且忌不可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只用带子,取“带子”意为带来儿子,寓意死者后继有人之意。

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鞋一般为布底,忌穿皮鞋。给死者穿衣时孝子不得哭,怕泪洒尸体,引起走尸、僵尸。国家公务人员一般穿制式服装,军人可穿军衣,离退休人员一般不佩戴军衔肩章领花。

人刚咽气,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口玲”、“饭含”,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这种做法一是钱为宝,叫“口中含宝”。二是辛劳一生,最后带走“落头”。三是投胎脱生,有了“噙口钱”则来世不受穷。有的地方用一块银质的,意为“含银(人与银谐音)”。还有的地方手里要攥块馍馍,意思是在黄泉路上有饭吃,来世不缺口粮。

小殓殓中的铺与盖一律称“衾单”,不能叫“被子”。因为“被”与“背”同音,俗话说“背兴”就是不幸。贵族用九铺九盖,次之七铺七盖、五铺五盖。平民用三铺三盖已经很好了。穿寿衣时的最后讲究是“铺白盖黄”,人们习惯称之为“铺金盖银”认为这样死者到阴间就有福可享了。

丧事“灵位”是怎么来的?怎么制作和书写?

现时生活中,所谓“灵位”,就是丧事活动中置放在棺柩前面中间位置或灵堂祭案中间位置的标识逝者名讳代表逝者亡灵的一种装置。在现行的丧事礼俗中,灵位的使用较为广泛。

评价和取舍一种礼俗,首先应当找到其文本依据。丧礼礼俗的可参照文本依据就是《仪礼》和《朱子家礼》。《仪礼》中没有“灵位”的说法,但有“铭旌”“主”的规定,《朱子家礼》中也没有“灵位”的说法,但有“铭旌”“灵座”“魂帛”“神主”的要求。“铭旌”是在绢帛上书写逝者名讳并用杆挑起靠在棺柩旁,“铭旌”从商周开始一直到明清都有。“主”是刻上逝者名讳的板牌,通俗点讲就是逝者牌位。后世“神主”就是“主”,因为“主”是木头做的,所以也有人叫“木主”。“主”也是从商周到明清都有。“灵座”是放置“魂帛”装置,“魂帛”是用白娟写上逝者名讳,作为祭奠使用。在丧礼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出现的习俗与文本规定的礼仪出现差异。唐宋以后,民间丧俗出现“引魂旗”,也有叫“留魂旗”“留魂幡”“引魂幡”的,上面也书写逝者名讳。宋元之后又出现“画影”,即画出逝者影像放在灵座之后,这大约是现在丧事置“遗像”的来源。古典名著《金瓶梅》和《红楼梦》中都有大量丧事描写,有“铭旌”“画影”的内容,没有“灵位”的记叙。可见,现时丧事活动中的“灵位”产生的较晚,它不是古法礼仪,而是民间形成的习俗,极有可能是从古法的“铭旌”“神主”等演化而来。

丧事活动期间的“灵位”,在丧事过后放入家庙或祠堂即是“牌位”,在坟前立碑祭祀的就是”碑位“,区别在于灵位书写后缀用”之灵“,牌位书写后缀用”之位“,碑位书写后缀用”之墓“。

(1)灵位的制作

古法有神主的制作要求,其质地、大小规格等都有规定。灵位的形状同神主差不多,可以参照。一般来说,灵位主体部分是一个长方形竖板,上部为三角形尖顶,长边一般是短边的两倍以上。灵位一般为木质或竹质,有的地方要求一定要用柏木等。不使用竹木实体制作的,可以先用竹木或金属支架做一个灵位框架,外面蒙上白纸或布帛等。灵位的底部要有一个座板或支护装置,木质、陶质、泥质等皆可,以便于灵位站放时平衡。

现时条件下,灵位虽没有严格的规格要求,长短宽窄厚薄主家可以自己确定,但也不要随心所欲。一般来说,以宽10—15公分、长30—40公分为宜。

(2)灵位的书写

书写人。原则上讲,谁主丧谁写灵位,所以,一般来说,父母灵位以主丧孝子的名义书写,没有主丧孝子的,谁主丧就以谁的名义书写灵位。子为父、父为子、妻为夫、夫为妻、媳为公婆、公婆为媳、兄弟姊妹之间等,符合条件和要求的,都可以主丧和书写灵位。

书写格式。一般灵位正文包括三部分:称谓+名讳+文种(之灵)。关于称谓,父称先考,不称先父;母称先妣,不称先母。一样道理,祖父称先祖考(或王考),不称先祖父;祖母称先祖妣,不称先祖母。在文字学和风俗学上,父母是活着的时候子女对其的称谓,考妣是对死去父母的称谓。理论上讲,灵位上用“先父”“先母”是咒人的,是大不敬的。关于名讳,一般来说,子女直呼父母其名为不敬,但灵位上避讳用假借字或减笔会产生不必要的歧义,所以可以用“讳”字表示敬意。“讳”字应当放在名前,不能放在姓前,所谓讳名不讳姓。灵位的尾字作为文种用来标识灵位的类别,一般用“之灵”,不用“之位”“之灵位”。一般意义上讲,位是排序以后才有的,逝者进祠堂见列祖列宗排序后,才有位,丧葬期间,只有灵,没有位。灵位是竖放的,文字要上下书写,可以用繁体字。如父亲姓名李承业,母亲姓名张玉芬,简单标准的灵位为:“先考李公讳承业之灵”,“先妣张氏讳玉芬之灵”。

灵位可以在姓后或名后加敬词,如“公”“大人”“府君”“孺人”等。“公”和“大人”是特定敬词,“公”就是“公”,“公”不能加序数,如“大公”“二公”“三公”等,如尊称或敬称姓张的为“张公”,称“张大公”“张二公”就不像话了;同样,“大人”就是“大人”,也是专用敬词,不能由“大人”推出“二人”“三人”,也不能在“大人”前面加上“老”字,如尊称或敬称姓张的为“张大人”,称“张老大人”就有骂人的意思了。所以,灵位不能用“大公”“老大人”等字样。“公”“大人”等敬辞也绝不能放在姓前,如“先考大公某某”“先考老大人某某”等等,大谬也。府君和孺人是有出处的。关于府君,汉代称郡相、太守为府君,后仍沿用,隋唐碑墓对已故者的敬称用府君。关于孺人,《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可见,古时孺人是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是孺人,即孺人作为命妇的等级标志。因此,孺人是用于对妇人的尊称,并不限于母亲;府君是用于对男性逝者的敬称,也不限于父亲。“公”“大人”“府君”“孺人”等,是将特定官衔或职衔作为尊称,社会生活中,将官职演变成尊称是很多的,如宋元以后,妻称丈夫为官人、相公,一般人称有钱有势人为员外等,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如果父亲姓名李承业,母亲姓名张玉芬,加敬词的灵位为:“先考李公讳承业府君之灵”,“先妣张氏讳玉芬孺人之灵”。

灵位书写的流变。在传承过程中,灵位的书写发生变化和变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先”和“显”使用的差异。有一种说法煞费苦心,宛若其是,不少人相信。说:人死了,如果逝者上辈父母、同辈比自己大的兄弟姊妹有人健在,灵位只能用“先”,但如果人死了,上辈父母、同辈比自己大的兄弟姊妹没人了,自己最大,灵位就要用“显”。这是传承过程中的臆造和讹传。在正式的字典词典中,“显”没有这个义项。《礼记》中有“显考”的说法,但指的是高祖父,宋元以后,称亡父为显考。用“显”显得文雅溢美一些,与用“先”没有根本性区别。现时城乡丧事活动或祭祀活动,称已故父亲为“显考”或“先考”都一样。

其二,母亲灵位的复杂要求。有一种说法振振有词,娓娓动听,看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信服采用。说:母亲的姓名是在娘家为女孩子时候起的,所以灵位上书写已故母亲姓名之前要加上“闺名”字样以标示。说:女子出嫁以后要随夫姓,名讳之前要用丈夫姓氏。说:过世的女子,丈夫还在的,称孺人;丈夫先走的,称太孺人,且还要符合“显”的条件,即公婆都不在了,自己在家庭中最大。所以,如果父亲姓名李承业,母亲姓名张玉芬,母亲灵位就是:显(或先)妣李母讳闺名张玉芬太孺人(或孺人)之灵。无稽之谈,没有来源和出处。孺人是官家命妇诰封等级的特定称谓,“太孺人”什么都不是。母亲姓张,可以称张氏,灵位上面已经称先妣,下面再叫李母算怎么回事。按照这个思路,妈妈是李母,奶奶也是李母,祖奶奶也是李母,岂不乱套;如果灵位上面已经用先祖妣,下面再用李祖母,有区别吗,有意思吗。汉武帝母亲王太后,奶奶窦太后,不管生前还是死后,有称刘母刘太后的说法吗。现时城乡丧事活动,大可不必搞得这么复杂。

丧事礼俗的规定和要求较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等差异较大,一般人不是亲身经历知道的甚少。当事人自己不知道的习俗规矩,别人说了,也不能反对,不遵守又显得不孝顺,所以,在丧事活动中,一些浅薄鄙陋的好事者借故附会穿凿,总是会留下痕迹,有时竟成正果。

其三,尾字变异。有一种灵位尾字写法在网上比较流行,叫“生西莲位”,不知从哪里来的。从字面看可能是佛教用词,一般人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不足为信。一般来说,关于尾字,灵堂灵位用“之灵”,祠堂牌位用“之位”,墓地祭位用“之墓”。之灵的意思是人死了,之位的意思是被列祖列宗接纳了,之墓的意思是祭祀有自己的处所了。

(3)灵位的摆放

灵位应当摆放在供桌中间靠前的位置,因为有供物祭物,可以加垫放得稍高一些。灵位一定要放在大供桌上,不能放在大供桌前的小案上,小案一般是祭酒用的,不能置灵。现时城乡丧事活动,在灵位后放置逝者宽幅照片,是可以的。有的将逝者照片裱黑边族黑花,是可以的,但灵位一般不要裱边族花。

灵位一地一般只有一个,所以,家庭使用双灵堂办事的,祭灵灵堂摆放灵位,停尸主灵堂可以没有灵位。有异地搭建等多个灵堂的,每个灵堂都应当有灵位。

(4)灵位的功用

灵位代表逝者的灵魂,是逝者的标识,丧事礼仪或丧事活动需要设奠祭拜逝者的,必须置灵位,如上庙、堂祭、路奠等。

出殡走丧后,灵位随棺柩,一般要求特定孝子捧灵位。下葬后,灵位反扣带回,置于家堂(堂屋靠后墙摆放的堂案)之上,慰灵、暖棺、圆坟之后,灵位变成牌位。单独使用特定制作的牌位的,丧事期间的灵位应当作废。

丧事“灵位”是怎么来的?怎么制作和书写?
灵位

创新服务 殡葬业的当务之急

殡葬服务与人民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其在民生领域所处地位不容小视。然而当前殡葬业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还有待拓展和提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殡葬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那么,创新的课题是什么,出路在哪里,有服务创新哪些选项呢?本期我们刊载玖华正愿文化传播(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元宝的署名文章,让我们听听他的观点。

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领域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供给侧改革”,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与其他行业一样,殡葬行业也需要一次深入彻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殡葬业服务亟须创新

殡葬服务行业,尽管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具有根本变革意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殡葬服务的创新,尚未深入展开。

据统计,201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8亿,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与此相应,我国的殡葬业消费市场前景广阔,2020年我国殡葬业消费将达到6000亿元,到2023年将迅速增加到万亿以上。殡葬行业可谓一片蓝海。

但近年来,随着殡葬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殡葬业各类纠纷高发,一墓多卖、以次充好、服务缺位和质量低下等问题,使很多消费者望而生畏。同时,殡葬服务费用节节高升,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全国平均火化花费从6265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在整个殡葬消费过程中,费用居高不下的则是购买墓地,很多地方的墓地价格已远远高出房价,甚至是房价的数倍,社会上“死不起”的抱怨不绝于耳。

殡葬行业存在这些问题,固然主要因素有行业垄断、不正当利益竞争、法规制度建设滞后、责任追究不力等,但是服务新项目投资不足,供给乏力,内容和形式老旧,服务质量欠佳更是具体问题的症结。从“供给侧”服务项目的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培育新的消费服务市场,推动我国现代殡葬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一段时期内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新服务是殡葬业出路

殡葬产业属于社会服务行业,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是殡葬行业变革发展的关键。

我国丧葬活动总体上来讲是属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私事,其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非常低。改革开放以来,丧葬事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丧葬过程中的竖灵、收殓、引灵、接体、奠礼、入殡、出殡、安厝、守七、祭奠,以及遗体接运、存放、整容、告别、火化、骨灰寄存等,各个环节都有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与组织的介入,包括殡葬礼仪过程都有专业的殡仪机构参与。

7月14日,由中国殡葬协会主办,贵州省殡葬协会、青年与社会工作委员会、殡葬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以“青年人视角下的现代殡葬”为主题的“中华陵园行”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开幕。中国殡葬协会,贵州省殡葬协会的相关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殡葬从业者和相关媒体朋友共计240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迅速改善殡葬行业的社会形象,重要的行业功课之一就在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项目。要顺应社会文明进步与治丧、祭奠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特色的殡葬服务项目,努力打造特色殡葬服务品牌。注重人文关怀,融入人文精神,做好丧属心理疏解。同时,做好传统丧葬文化的现代转型,丰富殡仪、葬仪与祭奠服务的文化内涵,使殡葬服务业的理念、形式与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与现代科技融入殡葬服务。

殡葬服务有新选项

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还是一个社会、种族,其进步发展的核心与灵魂都是创新,对于殡葬行业、殡葬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我以为,殡葬业的服务创新有很多的选项。

服务内容创新

传统殡葬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殡仪、葬仪工作,及每年一次的清明祭奠服务。实际上,这仅是现代殡葬服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除了这三项内容外,现代殡葬服务工作还应该包括殡葬的前延性服务和后续性服务。

前延性服务包括各种形式的遗嘱服务、定制个人画像服务、人物雕塑服务、撰写回忆录服务。同时,可创新“生死观教育”,引导人们对人生生死积极的看法,在全社会形成新的生死观,以平常心态讨论和面对死亡问题,推动人们生前规划身后事新风尚的形成。

后续性服务包括遗属倾诉聆听服务、心理疏导服务、新墓碑墓志服务和代理祭扫服务等。

服务形式创新

新殡葬服务在做好传统线下服务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展线上服务。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先进技术,开展B2C、C2C、O2O等物联网商业服务,开展二维码生态葬、互联网祭奠等服务。

葬法需要创新

葬法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文化的精髓。在我国传统社会里,葬法有很多种形式,如塔葬、火葬、水葬、冰葬、土葬、天葬、树葬、悬棺葬、腹葬、复合葬等。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除了这些传统葬法,近年来又兴起了一些诸如冷冻粉碎法、碱液处理法、钻石葬法、太空葬法、海葬、烟花葬法、草坪葬、花葬及壁葬等葬法。这些新葬法相对于传统葬法而言都是创新,都更符合健康环保的理念,殡葬行业与企业应积极探索与这些葬法相应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

葬仪需要创新

由于文化、宗教与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方,每个家庭的殡仪与葬仪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殡葬服务可根据逝者及遗属的不同需求,提供佛教式殡仪葬仪、道教式殡仪葬仪、基督教式殡仪葬仪、伊斯兰教式殡仪葬仪,及逝者与遗属所要求提供的其他各种形式的殡仪葬仪。

遗属抚慰创新

传统丧葬服务的工作中心是逝者,主要工作是处理逝者的遗体,而忽视了遗属,忽视了遗属的精神抚慰工作。失去亲人对遗属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痛,而殡葬服务不周易引发纠纷,会给遗属造成精神上的二次伤害。创新遗属精神抚慰服务,可根据逝者及遗属的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宗教背景、社会阶层状况等,提供精神疏导,帮助其尽快走出痛失亲人的阴影。

什么是临终和临终关怀?

临终是指各种疾病终末期治疗无效,身体各器官功能日益衰竭,即进入临终阶段。临终阶段可能很短,持续几小时或几天,如各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也可能持续几个月,如恶性肿瘤、中风偏瘫危及生命的患者、严重心肺疾病失代偿期病情危重者、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者以及其他处于濒死状态者。凡诊断明确、治愈无望、估计生命预期约在3至6个月的晚期疾患老人,都属于临终老人的范畴,临终老人是临终关怀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临终关怀是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老人和他们亲人的生命质量。“陪伴人生最后阶段的旅行”,是现代临终关怀的基本方法之一。这里蕴涵着一个人在濒临死亡之际所需要的帮助­——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实实在在的信任关系。

什么是临终和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和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临终是指各种疾病或损伤造成人体主要脏器趋于衰竭,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各种疾病的终末阶段。一般将无治愈希望、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称为临终患者。

临终关怀是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整体照护,包括躯体、精神、心理和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使临终患者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减轻、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坦然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常需要由多学科团队成员共同来完成。

临终关怀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涉及医学、护理、心理、伦理、社会和宗教等多种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以来,我国临终关怀已有长足发展。为减轻患者及家属对“临终”字眼产生心理压力,我国香港将临终关怀称为“善终服务”, 我国台湾称为“安宁照顾”,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姑息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服务内容主要有:①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死亡教育”,使其正确面对死亡;②提供舒缓治疗,尽力减轻患者疼痛;③提供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服务;④通过社会工作者、义工或临床心理学家等团队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援助;⑤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临终环境;⑥可为患者提供一定宗教信仰服务。